飛魚之島 達悟之父紀守常【華文親子導讀】
點閱次數:863家庭
紀守常神父(Alfred Giger)於1919年3月15日出生在瑞士拉格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中。父親年輕時曾任傳道員,之後在郵局工作。母親是個家庭主婦,篤信上主,終其一生都用行動支持紀神父的海外傳教事業。紀神父有二個姊姊、三個哥哥、二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紀守常從小立志當神父,中學時期就進入白冷會所辦的學校讀書,1938年中學畢業後入白冷會,並志願到亞州地區傳播褔音。「為窮人服務」是紀神父傳教生活的基本信念。
瑞士白冷會
紀守常神父是瑞士白冷外方1傳教會(簡稱白冷會)的會士。白冷會是天主教於1921年創立的海外傳教修會之一。白冷會以「白冷」為修會名稱,「白冷」二字指的是耶穌誕生之地白冷城(伯利恆)。其創會宗旨主要在傳揚福音,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實踐福音精神;同時也落實「促進不同國家、文化、宗教間的交流與合作,並為弱勢族群及邊緣人服務」。
中學修士及晉鐸
紀守常中學畢業後加入白冷會的大修院,在Schöneck ob Beckenried接受七年的神職培育,期間遭逢二次大戰,被徵召入伍當了一年兵,但軍旅生活並未阻斷紀神父的聖召之路,反而讓他更堅定當神父並到海外傳福音的心願。
紀守常於1945年3月25日(聖枝主日)被祝聖晉鐸為神父。之後進入弗里堡大學就讀,學習一年的中文。神父一直渴望去中國傳教,所以,當會長告訴他可以前往時,神父內心無比歡喜,他的家人也為他感到高興。
紀神父在北京和日本
1946年6月18日,紀神父一行人抵達中國,要轉往白冷會士進駐的東北齊齊哈爾傳教區,但因中國內戰,他們留在北京,一面學習中文、一面傳教。當時北京有很多從北方來的難民。神父常走入人群,和北京街頭的人們接觸,傳遞福音。神父於1952年12月14日被中共驅逐出境,之後,他途經香港獲得日本簽證,轉到日本學習日文。
紀神父台東傳教
1953年秋,白冷會到台灣台東傳福音,紀神父聽說在台灣傳福音用得上日文,於是向總會長申請到台灣,加入白冷會在台東的福傳行列。
神父於l954年1月29日抵台。錫質平神父隨即委派其負責馬蘭和鹿野地區的開教,之後也負責延平鄉、關山鎮以及池上的福傳工作。神父以鹿野為據點開拓福傳工作,其中在鹿野和平村的開教便非常成功。神父的福傳不僅注重靈魂的得救,更關心當地居民現實生活的改善,因此,除了一般堂區的福傳工作外,他對於孩童的教育及婦女的職業訓練也多所著力。神父總是馬不停蹄地騎著機車奔馳於所負責的諸多堂區之間。
紀神父蘭嶼傳愛
紀守常神父於1954年準備避靜兼渡假兩週,但他卻帶了六包衣物,從高雄搭上往蘭嶼的船隻,於8月1日踏上蘭嶼的土地,從此與蘭嶼結下深刻的緣份。
紀神父在蘭嶼前後共16年,他非常喜愛蘭嶼,一心一意想改善達悟族人的生活。紀神父將達悟族人視為自己的親人,照顧得無微不至。他最反對老兵娶達悟族女孩,認為老兵年紀一大把了,娶達悟女孩只是為了傳宗接代而非愛她們,根本沒有感情可言。某一天,有一個人跑來告訴神父,一個老兵想娶達悟女孩並帶去台灣,請神父出面制止,因此而被幾個軍人圍毆,鬧到警察局。
軍人養的牛群都被野放,踐踏達悟族人賴以為生的芋頭、地瓜及各種農作物。達悟族人去找紀神父訴苦,紀神父便帶著受害地瓜園的主人和被牛踐踏的地瓜梗,去找軍官理論、索賠,雙方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紀神父不怕惡勢力,軍官還是乖乖地叫小兵到廚房拿米,分給受害的族人。
許多達悟男性到了十八歲仍不會講華文,加上族群差異,以致在軍中常被霸凌。曾經做過紀神父傳道員的林新羽,後來選上縣議員,因為關心達悟族男性服兵役遇到的困境,為此去跟當局請命,暫緩讓達悟青年當兵。林新羽因此被視為「判亂異議分子」入獄,在被槍決前一刻,紀神父連夜兼程趕上台北,把林新羽從槍口下救出。
紀神父曾告訴他的家人:「為了達悟族人,我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對蘭嶼的愛,深深感動、烙印在達悟族人的內心深處。
宗教與文化
紀神父認為達悟族天神祖靈祭所祭祀的對象──天上的祖父神 ,即是「天地的主宰」,是上主,這和天主教的信仰相吻合。因此,紀神父非但不排斥,還常親自參與;並鼓勵傳道員要重視並傳承達悟族人的優質傳統文化,比如看到達悟人造船時,他告訴達悟人,要珍惜自己特有的技術與工藝。雖然神父到蘭嶼的時間並不固定,但只要他人在蘭嶼時,遇到部落舉行傳統祭儀,他一定全程參與。有一天,紀神父覺得很奇怪,平常很多人都去找他拿藥或擦藥,等了很久卻不見一個人來。紀神父走去部落,發現男人們都在海邊舉行祝福節2,他走過去加入行列,部落的人看到神父來,很高興地邀請他為部落族人祈福。
他並未勉強達悟族人改變其喪葬儀式,對於達悟傳統喪葬文化中的某些禁忌,他有自己的彈性作法。也因這寬大包容的態度,讓基督信仰與達悟文化相融合,並推向新的高峰。
人才培育
紀神父有遠見地培養達悟族人接受良好教育,培養達悟婦女具備一技之長,對達悟族人才的培育,是紀神父在蘭嶼福傳工作的另一個重點。
紀神父培養人才不分對象的宗教信仰,只要是當年國小畢業的前三名,他便努力說服家長,讓他把孩子送到台東讀書。在那個年代,蘭嶼的家長從沒有讓子女出遠門的想法。當時的義務教育只有六年,要進入初中就讀,得憑自己的能力報考初中,而剛到台東的達悟族學生根本考不上學校。於是,紀神父找人替學生補習一年,才讓這些孩子勉強考進學校。補習所需的費用,包括吃的、穿的以及住宿費,全由紀神父一人負擔。
紀神父每次去蘭嶼,都被在台東讀書的學生父母親責罵,他們盼不到小孩回家,就認為紀神父欺騙了他們,而再怎麼解釋也無法平息家長的怒氣。紀神父想到了一個方法,他去買錄音機,把在台灣讀書的學生聲音錄下來,去蘭嶼時就放給家長聽,他也錄家長的聲音,到台東放給其小孩聽。每到寒暑假紀神父便憂心,若學生回蘭嶼後,就不回學校讀書了,怎麼辦?於是,他請秘書去買禮物,親自送給學生帶回家給父母親,於是開學時,每個學生都準時回校讀書。有時紀神父會利用假日帶蘭嶼學生去幫人割稻,賺一些零用錢。除了關心這些小留學生的生活起居外,他也很重視他們的成績,有時會去學校詢問老師,若學生考試不及格或發現有人偷抽菸,他便會毫不留情地責罰。
紀神父的苦心沒有白費,蘭嶼島第一個師範畢業的學生就是由他一手栽培,當然還有更多從農校、商校及護理學校……畢業的達悟族人,他們也都回到家鄉工作,有的教書,有的指導農業,有的做公務員。
噩耗傳來
1970年3月9日晚上 ,紀神父帶著三名鹿野和海端鄉的少女,要到台北天主教拯望修女會辦的「愛民中心」去學家事技藝。10日清晨於北上途中,在台南省道發生車禍,送醫急救無效,紀神父於新營辭世。
紀神父車禍去世的消息傳回蘭嶼,對所有族人而言猶如晴天霹靂,無法置信。
三天後,紀神父的大體運回台東,在馬蘭天主堂舉行殯葬彌撒3。公祭結束後,主動為神父送行的隊伍綿延台東市區數百公尺,當紀神父棺木路過時,好多人就在自家門前跪下,恭送紀神父最後一程。
那些視紀神父為眼中釘的軍警,在耳聞紀神父過世的噩耗時,震驚不已,此時他們才明白,紀神父是用生命在愛蘭嶼達悟族人。紀神父出殯那天,蘭嶼所有公家機關都降半旗,以表達對紀神父的哀弔、尊敬與懷念。
紀神父原葬於寶桑第三公墓,因都市計畫用地徵收之故,撿骨後葬於成功小馬天主堂後面的白冷會墓園,長眠於他一生鍾愛的傳教區土地上,繼續守護這塊土地與人民。
紀神父意外離世,讓達悟族人覺醒。曾經受過紀神父培育的人,認為紀神父英年早逝,他對蘭嶼達悟族人的壯志尚未完成,於是他們主動發起成立「紀守常紀念基金會」來延續、傳承紀神父的大愛,讓這份來自上主的愛不斷發揚、擴大、蔓延,直到世世代代。
1到國外傳福音。
2祝福節顧名思義,是祝福家中每一個人,父母祝福孩子,祝福家中豢養牲畜,包含山裡的羊群。
3殯葬彌撒意即追思告別禮,是信徒最後一次偕同安息者參與彌撒聖祭,所有信徒與神父為安息者淨化奉獻彌撒,求主恩賜他加入天上神聖的行列。
參考資料
.席萳.嘉斐弄(sinan Jyavizong),《達悟之父—紀守常影像集》,台北市:南天書局,2010
.謝永泉(syaman Macinanao),《蘭嶼之父紀守常》,台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2004
.照片提供: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