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飯碗換破碗的施乾【親子導讀】
點閱次數:1459早期臺灣相傳一個習俗,若家中吃飯的碗發現有「缺口」(臺語唸「ㄎ一ㄎ一ㄚ」),多半是棄置不用,因為窮得連飯碗都只能用破掉的,是「乞丐命」的象徵。
1899年,施乾生於淡水,父親施論原本在警界擔任巡查補,後轉行從事營建業。施乾自滬尾公學校(今淡水國小)畢業後,在競爭激烈的考試中,以優異的成績考進「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前臺北工專、現在的臺北科技大學)學習專業技術,後於1919年獲進入臺灣總督任職,薪水優渥、地位尊榮,是令人稱羨的「金飯碗」工作。
任職臺灣總督府期間,施乾奉派進行萬華的細民調查(社會底層階級、邊緣人,尤其是乞丐和遊民),發現乞丐的人數不少,而且乞丐對自己的身世背景多有隱藏,為了更深入調查,施乾便跟蹤至乞丐的棲身之所,目睹乞丐世界的悲慘,讓他驚覺自己在一開始的調查過程,對社會現實不了解,以粗暴又隨意的態度詢問受訪者,完全忽略對方的感受,他深覺內疚,自此便自掏腰包醫治患病的乞丐、教導乞丐孩子讀書。
與這些乞丐相處一段時間之後,施乾覺得光是下班後的時間幫助他們還是不夠,應該協助乞丐們過他們想要的正常人生活,並找出乞丐形成的原因,杜絕乞丐的產生。1923年,施乾散盡個人的積蓄,並轉託伯父施煥說服父親資助金錢,買下臺北市綠町(今臺北市萬華區大理街)的土地,再向族叔募集木材,蓋了可容納兩百人的房舍,做為乞丐救濟收容所,命名為「愛愛寮」,出自心底的「愛」與「接納」,帶著妻子謝惜,與乞丐們一起生活,重建乞丐們失落已久的自尊。一年後,施乾為了專心經營愛愛寮,不顧父親的反對,辭去臺灣總督府的工作。
在長期的收容乞丐及親身照顧他們,施乾找出「貧病交迫以致無法自立生活」是成為乞丐的主因,若單憑施乾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解決乞丐的問題。因此,他於1926年成立「乞丐撲滅協會」,透過會費、捐款及自售品的收入,讓「貧窮的人得飽足、受傷的人得醫治、無法自理的人被收容照護」。有了社會大眾共同的資助,施乾持續收容路邊的乞丐,乞丐也獲得照顧,不再流落街頭,使得街頭變乾淨。當時,來台訪問的日本牧師清水安三,聽到施乾的事蹟,感動不已,回日本後特予報導;日本作家菊池寬來臺,驚奇臺北市內竟沒有乞丐,打聽之後拜訪愛愛寮,並將施乾著作帶回日本發表,更在朝日新聞中大為宣揚,引起日本國內的轟動。
但是臺北市民因為街上沒有乞丐,以為乞丐問題消失,不再捐錢給愛愛寮。愛愛寮內超過百名乞丐每日生活所需的費用無著落,導致愛愛寮於1929年面臨解散的困境。為此,施乾四處奔波募款,得到的卻是對方的閃躲,或是丟幾個小錢應付,讓施乾親身經歷了乞丐所面對的羞辱。
被冷眼對待的施乾,總是會回想起過去捧著金飯碗的情景,對照與現在如同拿著破碗天差地遠的對比,又想起朋友建議將寮民放回街上,五味雜陳的思緒讓施乾好為難。但是,這些原本被視為無用的人的乞丐,還有他們的孩子,因為有愛愛寮這個家,可以恢復健康、受教育、學習一技之長,過著一般人的生活。要讓這些重新得生的人再回到街上做乞丐,施乾怎麼想都做不到,他決定撐下去。
得知愛愛寮面臨解散,頗讓警署擔心乞丐再度對社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大聲呼籲民眾捐款,社會各地寄達愛愛寮的大筆款項成了及時雨。又有菊池寬的報導引起日本天皇的注意,頒下御賜高額的補助金,奠定了愛愛寮往後社會救助事業的發展。
1943年施乾因過度勞累導致腦溢血病逝,淡水地方人士於1995 年在淡水國小校門前豎立施乾雕像,好讓後人時時紀念施乾人道精神的作為。
從施乾的經歷,反思人的一生若面臨「做好事,有可能會陷入窮困、孤單」的情況,我們該堅持還是放棄?努力不一定都有好的回報,那還願不願意努力?
從故事中,我們看到即使當時多數的人,沒受到乞丐的騷擾就停止義務捐款,使得愛愛寮面臨解散,但施乾不管結果如何,他還是要愛人助人;因為他的不放棄,使得愛愛寮起死回生。原配謝惜因為過勞而去世,施乾再娶得有志一同的日本妻子清水照子,繼續照顧乞丐。他們一起教導孩子──要盡一己之力行善!但若我們力有未逮時,我們可以是「鼓勵者」、「幫助者」,成為實踐者的一股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