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人醫師王金河【華文親子旅遊】
點閱次數:2469引言
當王金河醫師投入照顧烏腳病人工作之前,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有相文獻資料記載嘉義、台南地區出現之烏腳病病例,然而由於當時皆為零星病例,因此未受到政府的重視。1950年代開始,該區域之烏腳病例人數大幅增加,且自1956~1960年時到達高峰,其中該地區又以學甲鎮、北門鄉、布袋鎮、義竹鄉等四個鄉鎮情況最為嚴重。
王金河醫師於1944年返鄉開設金河診所後,陸續接觸並照顧零星的烏腳病人。1958年,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台大醫院及公共衛生研究所等單位,開始注意到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烏腳病問題,並組團進入該地區進行調查。之後台大醫院於外科病房開設六床收容烏腳病人的免費病床,金河診所則針對當地所收的病人予以基本診治,也開啟了之後一連串對於烏腳病人的醫療、生活照顧、心靈信仰等服務事工的發展。
(1)龍海號生態之旅
台南市七股區為南部沿海區域,是王金河醫師出生、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回到家鄉投入烏腳病患照顧工作的所在。當地最著名的則是「七股潟湖」,同時是全台灣最大的潟湖,原為台江內海的遺跡,早期鄭成功就是從台江內海登入鹿耳門登台。所謂的潟湖,係指海灣被沙洲封閉而成的一個內海,一方面除了具備防洪防海潮的功能,潟湖內海區域主要則是從事魚蝦、蚵仔等養殖業。
事實上,王金河醫師自己家中就從事養殖業和曬鹽之產業,不僅在他投入烏腳病人照顧工作期間給予相當程度上的金錢支援,另一方面,當地人大多賴以為生的養殖業和曬鹽工作,不僅需要大量的體力,也得面對夏天炎熱及冬天寒冷的氣候考驗,非常辛苦。
龍海號乃七股在地蚵農以養殖業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出屬於當地特色的生態旅遊活動。整趟旅程從台南市七股區海寮碼頭出發,遊客將搭乘觀光膠筏,沿途行經台江內海區域的養殖蚵田、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並於七股潟湖外海的沙洲島——網仔寮汕(網仔寮沙洲)停留;回程時將於定點蚵田進行採蚵體驗活動,返抵海寮碼頭後可享碳烤蚵仔體驗活動。觀光膠筏遊程時間約80~100分鐘,票價分別為50(3歲以下)、250(4~15歲)、350(16歲以上)元/人等三種。透過搭船遊台江內海,不僅可以更加明瞭北門當地居民以養蚵為生的實際情形,認識潟湖的特殊地形和環境生態,同時亦可體驗品嚐碳烤鮮蚵的美味。
※地址:台南市七股區龍山村海寮216號
(2)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金河診所、北門免費診所、王金河醫師故居、北門嶼長老教會
儘管在醫療照顧及改善當地供水系統(由取用井水改為自來水管線之普及)之下,烏腳病於1980年代時已趨絕跡,然而為了記念1950~60年代台灣嘉南沿海地區一帶的居民在當時所受的苦難,以及烏腳病防治工作在台灣醫療史及公共衛生史上所佔有之重要里程碑,時任台南縣長蘇煥智與縣府文化局長葉澤山於2003年向行政院文建會爭取經費,於2006年11月開始整建當時王金河醫師生前照顧烏腳病人之「金河診所」及「王金河醫師故居」,並於2007年9月底正式完工剪綵啟用。其中「金河診所」重新整建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王金河醫師故居」主要保留醫療器具、筆記、衣物等王金河醫師生前所使用之個人文物;重建之二處原址和鄰旁的北門嶼長老教會,皆為「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之範圍。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內包含導覽區、見證區、診療室、手術室、藥局與病歷室、愛與奉獻區、志工工作室等七個部分,並有園區志工協助進行深度導覽。進入紀念館後,可先於導覽區觀賞王金河醫師及烏腳病簡介紀錄影片,結束後可沿著診療室、手術室、藥局與病歷室觀覽烏腳病醫療之相關文物,其中包括當時王金河醫師照顧病人時所使用各式各樣之藥品、烏腳病人因飲用含砷井水而導致中毒必須截肢下來的手腳標本、與各醫療單位往返之書信手稿、當時台大醫院和公共衛生研究所提供之相關設備等。此外,如欲進一步瞭解當時烏腳病於西南沿海一帶大流行之歷史背景,亦可於紀念館內詢問索取〈側寫王金河——台灣烏腳病患之父的生命點滴〉、〈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回憶錄〉二本書籍。
緊鄰在紀念館旁的是「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即「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之前身整理重建而成。1960年,基督教芥菜種會孫理蓮女士與台大董大成教授至北門地區視察烏腳病人後,委託王金河醫師籌設專門收容烏腳病人的北門免費診所,並於同年5月23日以「憐憫之門北門免費診所」為名開辦。自北門免費診所開辦以後,王金河醫師每日的行程分為上、下午兩個時段:上午於自己開設之金河診所看診,下午則至比鄰的北門免費診所看診。整建後的北門免費診所,完整保存當時診所的內部格局和文物,一進門的右側即可看到門診的掛號處,對應左側則為王金河醫師的看診間。掛號處後方為手術室,裡面保留當時進行烏腳病人截肢手術時所使用的手術檯、舊型X光機、醫療刀具器械等;在烏腳病大流行的那段期間,當時於南投大同醫院任職的謝緯醫師,固定於每週四自南投開車至北門免費診所,為病情較嚴重的烏腳病人進行截肢手術。北門免費診所在烏腳病醫療及防治工作所扮演的重要指標性,在於它成功地示範了各方資源如何有效地整合:透過孫理蓮牧師娘籌措免費門診資金、謝緯醫師為病人進行手術、王金河醫師提供醫療照顧與生活重建等三方的合作,大幅改善了當時烏腳病的情形。
基督教芥菜種會於金河診所旁開設北門免費診所的前一年(1959年),透過長老教會台南中會及劉晉奇、陳金然、梁秀德、廖簡淑等牧師的支持之下,於9月13日成立北門嶼佈道所,隨著來佈道所的信徒人數日漸增加,隔年(1960年)2月即商議成立教會,並於6月16日由劉晉奇牧師舉行開設典禮,正式成立「北門嶼長老教會」。當烏腳病人經歷身體上的疼痛、有些甚至必須截肢、與家人分離、身體殘缺失去工作謀生能力等挫折和打擊,不免感到痛苦憂傷、灰心喪志,然而透過教會傳遞基督信仰,陪伴並協助重建烏腳病人回到日常生活的過程,扮演著撫慰人心的重要角色。
1962年10月10日,北門嶼長老教會舉行獻堂典禮,禮拜堂正式於北門免費診所旁落成,迄今仍屹立不搖;而位於禮拜堂後方的二層樓圓拱廊建築,則為當時免費診所的病房。2012年,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管理處提供經費補助進行禮拜堂及後方病房的整建,經重新粉刷後分別成為今日遊客口中的「白色幸福教堂」和「小白宮」,亦為北門當地觀光特色。
隨著時代的變遷及人口外移,今日教會的聚會人數已不若當年烏腳病人聚會時來得眾多。然而由金河診所、北門免費診所、王金河醫師故居、北門嶼長老教會所構築的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見證了在1950、60年代那段苦難的歲月裡,有一群醫師和宣教師關懷飽受身心靈痛苦的當地居民所做的佳美腳蹤。
※地址:台南市北門區永隆里27號(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3)井仔腳瓦盤鹽田
「井仔腳瓦盤鹽田」為北門地區第一座鹽田,亦為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鹽田內的結晶池為曬鹽過程之終點,即鹽粒形成的所在;一般而言,可依結晶池之鋪面材質分為「瓦盤鹽田」及「土盤鹽田」兩種。所謂的瓦盤鹽田,是以厚度約6公厘的破缸片做為結晶池鋪面的鹽田;此類鹽田由於缸片較易吸收輻射熱,因此具有較快形成鹽的結晶、單位面積產量高、鹽品色澤較佳、鹵水不易滲透等優點,生產出來的鹽粒細小而潔白,在鹽田的整修上也較省時。該鹽田於清朝時稱為「瀨東場」,原址設於鳳山縣大林蒲,因遭洪水淹沒而遷移至台南佳里之外渡頭一帶,嘉慶23年(1818年)又因遭逢水患再次遷址至北門井仔腳,迄今已有一百九十多年的歷史。該鹽田於2002年一度廢曬閒置,之後因當地發展觀光而重新復曬,2009年經行政院文建會公告為歷史建築,今日已納入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該瓦盤鹽田目前仍保存地非常完整,鹽田旁亦設有瓦盤鹽田曬鹽過程說明看板。鹽田中的復育區禁止民眾進入,但是靠近入口休息區部分之鹽田則為開放民眾體驗嘗試。來井仔腳鹽田觀賞夕陽是此景點最大的特色,在傍晚黃昏時刻、太陽即將下山入夜之際,夕陽餘暉照映在一排排鹽田所形成光影的美麗色彩,不僅讓人讚嘆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是如此奇妙,也同時為一天的旅遊行程劃下美麗的結束。
※地址:台南市北門區永華里64號
※旅遊路線交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