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並按enter進行搜尋

OKI 醫師范鳳龍【華文親子導讀】

點閱次數:2866

愛病人像愛家人的范鳳龍醫師

羅東聖母醫院的「Oki醫師」范鳳龍(Janez Janež,1913-1990)可說是個傳奇人物。在台灣行醫的38年間,總計完成了八萬多次手術,甚至到過世前一個月還為病人開刀,因為身材高大又受人尊敬,而有了「Oki」(日文「大」的意思)這個綽號。他顛沛的前半生、精湛的醫術、認真的工作態度以及固執的脾氣,至今仍被大家津津樂道。




因戰爭顛沛的前半生

1913年出生於南歐斯洛維尼亞(Slovenia)的范鳳龍,從小在虔誠的天主教家庭長大,醫學院畢業後不久,正逢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徵召入伍,全力救治傷患。戰後,斯洛維尼亞被劃入南斯拉夫,為共產黨所統治,開始剷除反革命分子,只因不願意加入任何黨派,並曾在無意間得罪共黨支持者,范鳳龍就被列入黑名單,為了躲避迫害,只好展開逃亡。

他和一群斯洛維尼亞難民搭車前往義大利,卻在奧地利短暫停留時被英軍出賣,將他們交給南斯拉夫共黨游擊隊。范鳳龍趁隙躲進麥田逃過一劫,並在神父朋友的幫助下來到羅馬,認識了在中國雲南教區服務、同為斯洛維尼亞籍的紀勵志主教。得知范鳳龍願意前往雲南行醫,紀主教驚喜地代為安排各項事宜。

因為作業時間緩慢,並擔心政治情勢不穩,難民可能被送回南斯拉夫,范鳳龍在1947年先行前往阿根廷,在當地天主教會的安排下於難民營行醫。隨後在1948年來到中國雲南昭通,和天主教靈醫會的會士們一起工作,因醫術精湛贏得病人們的愛戴,不出幾個月,全昭通城的人幾乎都認識他,並尊稱他為「頂好」—偉大的醫生。



高明的醫術 嚴格的要求

1952年,在中國共產黨的脅迫下,范鳳龍所屬的教會和靈醫會士們都被迫離開中國,他們經由香港來到台灣的宜蘭縣。靈醫會在羅東鎮租下一家當時已休診的私人診所,並於同年6月15日籌設羅東聖母醫院,7月17日,范鳳龍便使用簡單的設備,開了來台灣後的第一刀,為病人取出重達12公斤的子宮肉瘤。

由於台灣早期相當缺乏外科醫生,也沒有所謂的分科制,因此,除了腦部和心肺手術外,范鳳龍什麼刀都得開。人們聽聞羅東聖母醫院有個醫術高明的外國醫生,不但不收紅包,還讓窮人寫借據看病,醫院甚至每隔幾年便將欠款單燒掉,自此,不只宜蘭地區,全台各地都有人慕名前來求醫。

范鳳龍高超的醫術讓人讚歎,如果沒有其他狀況,比如胃部開刀時,從第一刀畫下去到皮膚縫合,最快記錄是26分鐘,而盲腸炎開刀最快則是9分鐘。另外,1970年完成的「牛小骨人體脛骨移植」手術則是他的重要成就之一。不求名利的范鳳龍只喜歡默默工作,即使執行過許多罕見手術,也未曾在醫學文獻發表或上媒體宣傳。

他的自我要求高,對其他醫護人員也非常嚴格,開刀過程中,任何一個程序、步驟都馬虎不得。他對護士們的服裝儀容也非常要求,藉此建立起完全無菌的觀念。而對工作的要求更不在話下: 大夜班護士不小心打瞌睡,他會拍照存證;若發現護理紀錄與病人描述不符,即使護士已經下班,他也會要求她們立刻回院,護士被罵到哭更是常有的事。


病人的銀行和血庫

相對的,他對病人的好也是出名的。每當查房時,若發現病人的經濟有困難,他會想辦法塞錢給病人;看到住院的孩子衣服破爛,他會回宿舍拿蘋果送他吃;看到病人桌上沒有牛奶,也會請人去買;甚至連血庫的血不夠了,他也立刻挽起袖子捐血。要是原訂開刀的病人沒出現,他還會氣沖沖地跑到會計室質問,是不是向病人收保證金,害他們不敢來開刀!

范鳳龍永遠把病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他不是神職人員,但終生未婚,他曾感嘆地說: 「我老遠地跑來,不是為了追求漂亮的女孩,而是為了幫助這些生病無助的女孩。」「我的幸福是開刀的病人治好了,能健康地回家去。」獨身的他,過著如同修道士般的生活,抽煙、聽古典音樂、閱讀是僅有的消遣,他說自己最大的快樂,就是聽到病人手術後的排氣聲。


盡心工作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曾經有朋友想推薦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被他拒絕,《時代週刊》的記者特地前來採訪,他也避不見面。晚年,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寫道: 「我懇求你,不要再寫關於我的事了,拿我當偉人沒有意義,在醫院裡我只是個工人⋯⋯我不能嚮往假期,我的生命是獻給在這裡的病人。將來我只有一個願望,走那一大步到永恆去時, 我還在工作。」

為了好好照顧每個病人,范鳳龍從1952年來到台灣後,直到1990年逝世都末曾離開,即使累了、病了,也從不請假,日復一日地看診、巡房、開刀,而他也果真如願工作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安然無憾地返回天家。

范鳳龍過世八年後,獲頒第八屆醫療奉獻獎,即便熟識他的人認為,如果他還在世,一定不會去領獎,但38年來,多虧有他這樣盡心盡力、分分秒秒地守護著宜蘭人的健康,而他全心投入工作的身影,也像是個無法超越的典範,等待後人去追尋。

參考資料

羅東聖母醫院口述歷史小組: 《大醫師范鳳龍Oki為蘭陽平原種下感動》,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11。

照片提供:羅東聖母醫院公關部。